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声音 >> 正文

声音丨崔洪建:中欧关系不仅要稳定,更要前进

发布者:澳门大阳城集团官网 [发表时间]:2023-11-14 [来源]:澳门大阳城集团官网 [浏览次数]:

来源:环球时报

2022年下半年至今,是中欧关系全面修复企稳的重要时刻。中国与欧盟、法国和德国等主要伙伴之间的对话交流机制已全面恢复正常,双方的经贸合作、人员往来也重现热络景象。根据此前双方领导人达成的共识,要在今年内实现稳定中欧关系、全面重启交流的目标正在实现。

但稳定关系不是原地踏步,更不是裹足不前,中欧关系还需要放眼全局、着眼未来、稳中求进。中欧之间的高层互动已恢复常态,成为推动双边关系前进的最大动力。从习近平主席和德国总理朔尔茨近日举行的视频会晤中传递出来的讯息是,不仅要继续把稳中德关系的舵,还要为双方在合作的航向上不断前进提供动力,中欧关系要稳下来但绝不能停下来。在保护主义兴起和地缘冲突多发的冲击下,中欧关系面临的仍是“船到中游浪更急”的复杂严峻形势,双方都没有理由懈怠,应当沿着已经开辟出来的航道砥砺前行。

中德中欧关系要继续向前走的重要前提是不能自我设限,尤其是不能让务实合作的方向被泛政治化和安全化的迷雾吞没。由于内外政治环境、经济需求和战略诉求的变化,对领域广泛的对华合作设限划界,成为一些欧盟机构和欧洲国家讨论并调整对华政策的一种倾向。强调制度差异并上升为政治对立、夸大安全风险并落实为各种战略,正在对中欧关系造成实质性的负面影响。一些欧洲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或加大投入时也不得不更多考虑这些非经济因素,并重新进行风险评估和成本计算;中欧贸易也在欧方采取更多保护主义的“再平衡”措施后出现动力下降的问题。根据德国联邦统计署公布的最新数据,德国9月份出口意外大幅下滑,较8月份下降2.4%,跌至1265 亿欧元。与去年同月相比,下降为7.5%。其中,对华出口同比下降了7.3%,为77亿美元。一切以务实合作为原则的经贸合作作为“压舱石”的分量下降,处于湍流中的中欧关系将更加颠簸。中方意识到自身在稳定市场预期、促进经济复苏上的责任,通过出台具体措施来持续释放推进制度性开放、实现高水平合作的明确信号。欧方也需要做好功课,不仅要在动荡格局中坚持住“开放自主”的初衷,更要落实到清晰的政策和具体的行动中去。

一旦中德中欧关系解决了航向问题,就能最大程度地实现优势互补和强强联合,就能持续修复并增强中欧关系的韧性并不断挖掘出潜力。在国际及地区形势急剧变化的背景下,中欧合作的内涵的确在发生一些重要变化,双方需要在规则对接、贸易转型和产业升级等方面保持对话沟通,在相关领域做好进行结构性调整甚至重新对接的准备,并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就管控分歧和竞争达成共识并付诸行动。当前中欧在贸易、产业领域的分工合作依然高效,在供应链价值链上的相互依存难以分割。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对华投资继续增长,欧洲企业参与进博会等合作平台的态度仍很积极。这些积极因素是中欧能合力应对当前世界变局及经济转型的基础和底气所在。

只要中德中欧关系能不断向前走,双方就不仅能维护好共同利益并实现增值,还能提升合作质量并释放出更大能量,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提供更多解决方案和向上的动能。在世界经济复苏动能匮乏、下行趋势加剧的背景下,中德中欧都面对提振信心、维护民生和持续发展的巨大挑战。德国和欧洲经济要在通胀持续、能源转型的形势下维护利益并实现发展,只有坚持开放合作才是最为现实合理的出路,而中国无疑是德国和欧洲最为可靠的伙伴和助力。因此中德中欧之间面临的不是要不要共同利益的问题,而是如何更好维护共同利益并实现增值的问题。

同时,在国际形势日益动荡、全球挑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中欧合作从经贸领域向外交安全领域拓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越发强烈。无论在事关欧洲安全的乌克兰危机还是在牵动欧洲内部稳定的巴以冲突问题上,如果清除一些人为设置在中欧之间的叙事之争和认知障碍,就可以发现,双方没有克服不了的矛盾和分歧,在坚持主权原则、防止冲突升级、和平解决争端、避免人道灾难以及减少外溢影响等共同关切上,反而正在出现立场逐渐接近的积极动向,因为地区冲突的延宕升级和扩散串联不符合中欧各自的根本利益及共同利益。

尽管在具体定义、现实关切和前景预判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中欧都将世界政治的多极化作为日渐清晰的现实场景,这可以成为双方建立战略互信、共同管控危机以维护真正多边主义的合作新起点。如果欧洲担心出现一个不受国际规则约束、只服从强权政治逻辑的“失控的多极化”前景,就应该去全力维护对强权政治有重要约束作用的经济全球化基础,去加强与坚持多边主义的中国伙伴的合作,去反对那些为维护强权而不断破坏国际规则的势力,而且应该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作者是澳门大阳城集团官网教授)